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院陆林院士团队在推动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政策优化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中国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政策进展(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policy advancement in China)”为题,于2025年8月4日发表于《柳叶刀 精神病学》(Lancet Psychiatry)杂志,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S2215-0366(25)00240-8。
全球约七分之一的儿童青少年受到心理健康问题困扰。在中国,快速的社会经济转型与城镇化进程、持续扩大的城乡差距、不断加剧的学业压力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等因素,正加剧这一负担。然而,有限的早期识别机制、基层服务不足以及普遍存在的病耻感,严重阻碍了儿童青少年及时、公平地获得所需的精神卫生支持。
严峻挑战:资源匮乏与系统短板
2020年数据显示,中国每10万人中仅有2.9名精神科执业医师,远低于高收入国家12-13名的水平。这种短缺在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领域尤为突出,导致稀缺的儿童精神科医生难以覆盖广泛需求。与此同时,基层医疗保健体系的结构化建设尚不完善,基层医生普遍缺乏诊断或治疗精神障碍的资质和能力,使得初级筛查、识别和基础干预环节薄弱,进一步制约了服务的可及性和有效性。
政策支持:创新举措与系统布局
国家2025年发布的“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增加儿科服务供给、推进儿科医联体建设、构建儿童重大疾病诊疗协作网络等。如为突破人力短缺瓶颈,允许符合条件临床医师增注精神科执业范围,并对非专科医生进行心理评估与管理培训,提升基层早期识别与干预能力。与此同时,整合“身心同治”服务模式,要求在综合科室开展心理筛查,实现躯体与心理症状共管,以利基层更早识别共病。此外,着力推进分级诊疗与基层建设,要求基层设立心理/睡眠门诊并构建转诊机制,并强调建设儿童友好型诊疗环境。到2027年需达成儿童常见精神障碍在市、县级层面得到规范管理的目标。
关键洞见:潜在挑战与优化方向
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方案的推出无疑是一项重大进步,为改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奠定了重要基础。然而,要真正释放其潜力,关键在于有效落实。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资源投入是否充足、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是否到位以及监管机制是否健全。如果这些关键环节存在短板,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的显著提升将难以实现。基此而论,要达成行动方案所期望的系统性变革,还需要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并特别要在能力建设、质量保障和跨部门协同问责方面持续发力,才能推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真正落地见效。
此篇评论不仅向国际学术界清晰阐述了中国在应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挑战上的最新政策动向,更为政策落地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关键环节提供了建设性意见,对推动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服务体系走向更公平、高效、优质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获得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英国研究与创新署未来领袖奖学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