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成环反应的发展/应用/机理研究
报告时间:2023年10月24日(星期二) 14:30-16:00
报告地点:药学楼一楼学术报告厅
报 告 人:余志祥 教授
主 持 人:周延萌 教授
报告人简介
北京大学化学院教授 (yuzx@pku.edu.cn),长江特聘教授
1987-1991,武汉大学,学士;
1994-1997,北京大学,硕士;
1997-2001,香港科技大学,博士;
2001-2004,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后;
2004-2008,北京大学,副教授,博导,理论和合成有机化学学术带头人,独立课题研究组组长;
2008-现在,北京大学,教授,博导,理论和合成有机化 学学术带头人,独立课题研究组组长。
2020-现在,深圳湾实验室坪山生物医药研发转化中心资深科学家。
研究方向
余志祥教授所领导的课题组主要致力于将理论计算与有机合成相结合:
1,研究有机化学反应机理;
2,发展有机合成新反应;
3,应用课题组的新反应进行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的合成;
4,应用课题组的新反应进行药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研究。
许多活性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具有复杂的环系结构。发展新型成环反应将为化学家合成这些环系分子提供新的合成工具,提高合成效率。争对这一科学问题,我们课题组在过去将近二十年里采取“反应机理研究↔反应设计和发展”互动的方式,发展了一系列成环反应并研究它们的反应机理。代表性的成环反应有[5+2+1], [4+2+1], [5+2], [4+3], [3+2+1], [4+2], [5+1], [3+2], [4+1]反应等。我们课题组将[5+2+1], [3+2+1], [5+1]反应应用于多个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国内外的课题组也应用我们所发展的成环反应进行天然产物的全合成,体现了我们发展的成环反应的实用性和重要影响。在本次报告中,报告人将对我们课题组近期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报告题目:Biologics ~ the Future of Medicine(生物制剂~药物之未来)
报告时间:2023年10月25日(星期三) 14:00-15:30
报告地点:药学楼一楼学术报告厅
报 告 人:任士君 博士
主 持 人:王晓静 研究员
报告人简介
任士君博士( STEVEN SHIJUN REN, PH.D.),美籍学者,本科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药学专业,赴美获得美国南加州大学药学博士,之后一直从事生物药物研发工作,是一位在抗体、蛋白,多肽等生物制剂与小分子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资深专家。
工作履历:
2001-2004年,美国马克西姆药物公司,药物研发高级研究员
2004-2012年,美国安米林药物研发公司工作,药物科学部门首席专家,制剂部主任
2012-2013年,美国艾尔建医美公司,生物制剂配方部门经理
2013-2017年,美国葛兰素史克药物公司,外联发展部经理
2017-2021年,美国葛兰素史克药物公司,生物制药技术首席专家
2021-2022年,全球最大的仿制药制药公司-梯瓦制药,副总监
2022-2023年,Evive Biotechnology Inc.亿一生物,执行总监
2023年-现在,美国药明生物,高级总监
多年来,任博士在注射、眼用、口服和外用剂型等研究领域都做出过多项杰出工作,并积攒了丰富的经验。
报告题目:靶向雄激素受体降解剂的发现
报告时间:2023年11月7日(星期二) 10:00-11:30
报告地点:药学楼一楼学术报告厅
报 告 人:秦冲 博士
主 持 人:王晓静 研究员
报告人简介
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教授,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 副院长,201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药物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导师焦宁教授。2016年-2019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导师王少萌教授。2019年加入中国海洋大学独立开展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202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2022)、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2021)、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020)等科研项目,获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9)。近年来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J. Med. Chem.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6篇;作为核心研究人员参与多个靶向抗癌新药的研发项目,申请专利5项。主要研究方向:(1)基于靶向蛋白降解(PROTACs)策略的小分子先导化合物发现和新药研发;(2)前列腺癌治疗药物的发现;(3)基于海洋天然活性物质的结构多样性修饰及成药性优化。
前列腺癌是发生在男性生殖泌尿系统的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已成为发达国家男性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虽然患者可以从雄激素剥夺中获益,但往往最终发展为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近年来,蛋白质水解靶向嵌合体(PROTAC)策略通过降低致病蛋白的水平来治疗mCRPC的新疗法备受关注,有效克服了长期使用传统抗雄激素药物引起的耐药问题。此外,PROTACs可以实现比传统小分子抑制剂更完全的靶点抑制,在治疗上更有效。迄今为止,Arvinas开发的ARV-110是首个进入临床II期的强效口服雄激素受体(AR)降解剂,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基于PROTAC策略的降解剂已被引入临床用于治疗mCRPC。然而,目前的药物治疗手段主要作用于AR的配体结合域(AR-LBD),对于由雄激素剪切突变体-7(AR-V7)引起的耐药无效。本团队利用热休克蛋白和靶向AR-NTD两种策略,设计开发了能够同时降解全长雄激素受体(AR-FL)和AR-V7的新型降解剂分子。相比于目前已有的靶向AR-LBD的降解剂药物,这两类降解剂分子具有不同的临床治疗应用潜力。
主办:科研部
承办:药学院(药物研究所)